游平山堂三首 其二

衰盛成亏若转环,不随欣戚总追攀。
两番绿打烟中桨,一抹青浮雨后山。
澹荡有怀宜共证,繁华无迹岂相关。
遥遥举似欧阳子,定许同忘水石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平山堂即景杂咏·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不仅描绘了扬州平山堂的历史变迁,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政治家及艺术家。他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书法大家,在诗词、散文、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皆有建树,被后世誉为“文宗”和“书圣”。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派为主,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1. 诗歌原文
    竹西明月最佳处,中有仙人吟旧句。断劫流风五百年,一种消沈散烟雾。
    醉翁逝后坡翁来,当时感慨何悠哉。龙蛇粉壁今安在,如此佳游能几回。

  2. 诗歌解析

  • 竹西明月最佳处:这句描绘平山堂所在之地的自然美景,竹影西斜,月色如洗,是最适宜观赏美景的地方。
  • 中有仙人吟旧句:暗示这里曾有高人雅士留下诗文,现在这些诗句仍让人回味无穷。
  • 断劫流风五百年:表达了时间流逝,历史沧桑的感觉,也暗指此处经历了多次兴衰变迁。
  • 一种消沈散烟雾:这里的烟雾象征着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萧瑟对比,反映出世事的变迁。
  • 醉翁逝后坡翁来: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醉翁亭”和“东坡园”,这些景点在诗人逝世后又有新的主人来此游览。
  • 当时感慨何悠哉: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无限感慨和怀念。
  • 龙蛇粉壁今安在:形容曾经的壁画如今已经消失,只留下空荡的墙壁。
  • 如此佳游能几回:表达了对这样美好景色和经历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再次欣赏这些美景机会难得之感。

《游平山堂即景杂咏·其二》不仅仅是一篇描述性的文字,更是苏轼情感世界和艺术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之美,更能深刻理解到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