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雁西风古驿,暮烟落日荒城。
乍来江馆驻宵程。
砧声今夜月,灯影昔年情。
拂晓片帆欲去,一川流水泠泠。
蜻蛉如叶划波轻。
乱愁高下树,飞梦短长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断雁西风古驿,暮烟落日荒城。
乍来江馆驻宵程。
砧声今夜月,灯影昔年情。
拂晓片帆欲去,一川流水泠泠。
蜻蛉如叶划波轻。
乱愁高下树,飞梦短长亭。
《临江仙 暨阳道中》是任曾贻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断雁、西风、古驿、落日等景物,展现了一位旅人在暨阳道中的感受和心情。
任曾贻(1780—1852),字子高,号梅村,清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见长,情感真挚细腻,语言简练有力。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断雁西风古驿,暮烟落日荒城。乍来江馆驻宵程。砧声今夜月,灯影昔年情。拂晓片帆欲去,一川流水泠泠。蜻蛉如叶划波轻。乱愁高下树,飞梦短长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暨阳道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断雁、西风、古驿、落日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作者初到江馆,驻足夜行,感受着夜晚的砧声与灯影交织的情感。拂晓时分,船帆欲起,但心中却充满了对远方的思念。整首诗以流水的潺潺声为背景,将作者内心的乱愁与飞梦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任曾贻的《临江仙 暨阳道中》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这首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理解和欣赏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