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遣兴

风扫云残霁色开,松根驯鹤舞苍苔。
蚁拖榆荚缘墙去,蜂抱花须扑槛来。
一雨绿盈分竹院,四山青压鼓琴台。
悠然独立斜阳下,结阵乌鸢噪古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起遣兴》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石岩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石岩,明末清初时期一位多产且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虽不详,但从其作品风格来看,他是一位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追求高妙,更注重内涵的丰富与深邃,体现了当时文坛的审美趋势。
  1. 诗歌原文
    风扫云残霁色开,松根驯鹤舞苍苔。蚁拖榆荚缘墙去,蜂抱花须扑槛来。一雨绿盈分竹院,四山青压鼓琴台。悠然独立斜阳下,结阵乌鸢噪古槐。

  2. 诗歌解析

  • 风扫云残霁色开:描述了清晨时分,风轻轻吹散了云层,天空呈现出晴朗的景象。
  • 松根驯鹤舞苍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松树下的鹤儿随着微风翩翩起舞,周围的苍苔也被风吹拂得更加柔软。
  • 一雨绿盈分竹院:一场春雨过后,绿色的竹叶更加茂盛,庭院中也显得格外清新。
  • 四山青压鼓琴台:四周山峰的青翠之色直压向远方的鼓琴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 悠然独立斜阳下:诗人独自站立在斜阳下,显得格外从容不迫,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 结阵乌鸢噪古槐:一群鸟儿在古槐树上结队飞翔,发出欢快的叫声,为这宁静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气。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歌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优美的境界。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了典型的古诗风格,用词精炼,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尤其是“悠然独立斜阳下”一句,更是展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 情感真挚:虽然诗歌篇幅短小,但蕴含的情感却异常丰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文化传承:《晓起遣兴》作为石岩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是石岩个人风格的体现,更是明代后期文学风貌的一部分。
  • 审美价值:此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 社会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墨客渴望抒发情感的时代。石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 文化背景:当时的文人普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石岩的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文人特质。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目前尚无确切记载。但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来看,可能是在春天或者秋天,这两个季节的自然景色非常适合吟咏。
  • 创作地点:由于缺乏具体地点信息,无法确定诗人是在何地创作了这首诗。然而,从诗中的景物描写来看,诗人很可能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例如山林、寺庙等。
  1. 赏析角度
  • 艺术手法:石岩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更使其富有诗意和美感。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哲理思考:虽然这首诗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但也间接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哲理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价值。
  1. 研究价值
  • 文学价值:作为石岩的代表作品之一,《晓起遣兴》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研究石岩诗歌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重要资料。
  • 历史价值:此诗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

《晓起遣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五言绝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此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