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轻飞处,经堂寂不哗。
碎光穿竹罅,圆影架枝叉。
露湿巢喧雀,风梳草乱蛙。
与师清课后,相对理袈裟。
春夜与阆音师咏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夜与阆音师咏月’ 文学作品赏析
《春夜与阆音师咏月》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石岩创作的一首短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石岩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
皓月轻飞处,经堂寂不哗。
碎光穿竹罅,圆影架枝叉。
露湿巢喧雀,风梳草乱蛙。
与师清课后,相对理袈裟。诗歌内容:
- 皓月轻飞处,经堂寂不哗:描述了月光如水银般洒落在静谧的经堂之中,四周一片宁静,没有一丝喧嚣。
- 碎光穿竹罅,圆影架枝叉:月光透过稀疏的竹林,斑驳地映照在树枝上,形成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
- 露湿巢喧雀,风梳草乱蛙:月光下,鸟儿的巢穴被露水打湿,显得格外清晰;草丛中,青蛙因风而乱跳,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 与师清课后,相对理袈裟:在这里,”与师清课”可能指的是与老师一起进行某种仪式或学习活动,而”相对理袈裟”则可能是指整理自己的僧袍或袈裟。这两句诗可能是对当时场景的诗意描述,也可能是对某种修行活动的描绘。
诗歌赏析:
这首简短的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之趣的追求。通过对月光、竹叶、小鸟和草丛的细致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静谧之地。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可能暗示了与老师的交流与修行。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未详细记录,但从整体风格来看,它可能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在那个时代,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多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春夜与阆音师咏月》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作,更是一份来自古代文人的心灵自白。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元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人如何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的独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