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轻飞处,经堂寂不哗。
碎光穿竹罅,圆影架枝叉。
露湿巢喧雀,风梳草乱蛙。
与师清课后,相对理袈裟。
诗句释义:
- 皓月轻飞处,经堂寂不哗。 “皓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轻飞”则形容月光轻盈地在高空飘动。这两句描述月光洒落的场景,营造出一个宁静、祥和的氛围。
- 碎光穿竹罅,圆影架枝叉。 “碎光”是指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形成的光影如同碎裂的光点。这里的“圆影”指的是月亮本身,形状像树枝般交错。这两句描绘了月光穿透竹叶和投射到地面上的情景,形象生动。
- 露湿巢喧雀,风梳草乱蛙。 “露湿”指的是露水湿润了草丛,“巢喧雀”则形容鸟儿因受惊而鸣叫。这里的“风梳草乱蛙”则描述了风吹过草地,搅动了水中的青蛙,形成一片混乱的景象。这两句表现了夜晚自然界中生物的活动,增添了诗中的动态美。
- 与师清课后,相对理袈裟。 “与师”指与师傅一起,“清课”指的是修行或学习的场景。最后两句是说,在师傅的指导下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或修行后,两人相对而坐,整理衣物,准备休息。
译文:
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飘舞,寂静无声的经堂中没有一丝杂音。
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树枝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露水湿润了草丛,惊醒了栖息的小鸟;微风吹过草地,激起了水中青蛙的涟漪。
与师傅一道结束了清修的日子,我们相对而坐,整理着衣物准备休息。
赏析:
这首小诗以“春夜与阆音师咏月”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景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元素,如月光、露水、竹子、鸟儿等,以及它们在夜晚的互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内心的情感抒发,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