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穆天縡,鉴观惟赫。
播物无私,佑于有德。
高皇受命,膺符阐绎。
丕显太宗,廓图登绩。
眷我皇考,九围是式。
克享天心,立民之极。(一章)
洪惟景运,集于渺躬。
南谐北燮,君兹万邦。
夙夜敬止,恒惕于衷。
毋曰高高,听卑则聪。
毋曰盱盱,视远斯通。
罔敢逸豫,昭事必恭。(二章)
是月仲冬,维日长至。
爰启泰坛,肃将禋祀。
济济奉璋,群工在位。
牲玉既陈,籥舞乃备。
对越有虔,百神攸暨。
云旓扬扬,华皇晢晢。(三章)
乃辨云物,载观载书。
乃占丰年,多黍多稌。
南陆曜采,导我归舆。
芸香始生,景长以舒。
初阳来复,相协厥居。
垂象是则,奉若不渝。(四章)
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祭祀仪式的诗歌,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十朋。这首诗描绘了祭祀天地的场景,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首篇《祭天》诗描写了天地之神在昊穹之下,接受人间祭祀的景象。“昊穹”指广阔无垠的天空,这里用来比喻天地之间的联系。诗人通过描绘天地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
第二篇《祭地》诗则是对地面之神的祭祀。诗人通过对大地的描绘,表达了对土地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诗人对土地的祭祀也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第三篇《祭天与祭地》诗则是对天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阐述。诗人认为,天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天地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最后一篇《祭天与祭地》诗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天地神灵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诗人通过对天地神灵的祭祀,表达了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他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神圣的联系,只有通过祭祀,才能表达对这种联系的尊重和感激。
‘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这首诗通过描绘祭祀天地的场景,表达了对天地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