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峨嵋老僧

名山越遍,未到天涯。
欲得真印,勤修离家。
雷音虽拜,那见拈花。
知此无益,再游中华。
八旬老矣,行履不斜。
言语忠厚,一字弗遮。
观尔朴诚,朕意甚嘉。
峨嵋峍崒,直逼云霞。
明心见性,静守毋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赐峨嵋老僧》是一首四言诗,由清朝的玄烨皇帝所作。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以及修行之志的深刻感悟和崇高追求。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
  • 玄烨(1654—1722年),即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作为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成就和文学才华的君主,玄烨在位期间实施了许多有效的政策,如强化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作品背景
  • 《赐峨嵋老僧》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特殊,它是在玄烨皇帝巡视峨眉山时,对当地僧人的一种赞誉和勉励。峨眉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雄伟的山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僧侣。玄烨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察当地的宗教活动和修行环境,同时也希望通过此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推广佛教文化。
  1. 诗的主要内容
  • 首句“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描绘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理想的情怀。接着,第二句“欲得真印,勤修离家”揭示了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离开俗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真理。第三句“雷音虽拜,那见拈花”则反映了虽然表面上有所学习和模仿,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表面的仪式或礼节,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和实践。
  1. 艺术特色
  • 《赐峨嵋老僧》作为一首诗,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上。四言形式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古朴典雅,易于朗诵和记忆。同时,通过对峨眉山的描绘和对修行的阐述,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自然与心灵的深刻认识。
  1. 文化影响
  •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赐峨嵋老僧》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玄烨本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佛教修行的普遍态度。这首诗的出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推崇和维护,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玄烨的《赐峨嵋老僧》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展示了玄烨皇帝的个人修养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