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河长歌

春风春社艳阳天,雪尽尘清遍路阡。
曾记当时泊舟处,今成沃土及膏田。
十年之前泛黄水,民生困苦少人烟。
历历实情亲目睹,老转少徙益难抚。
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
桑干马邑虽发源,山中诸流数难数。
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虑治淮黄。
数巡高下南北岸,方知浑流为民伤。
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
若非动众劳人力,黎庶无田渐乏食。
庙谟不惜费帑金,救民每岁受饥溺。
开河端在辨高低,堤岸远近有准则。
未终二年永定成,泥沙黄溜直南倾。
万姓方苏愁心解,从此乡村祝太平。
昔日宵旰尝萦虑,将来善后勿纷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阅河长歌”是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河流治理和民生改善的深刻思考

《阅河长歌》是玄烨在南苑观览永定河后所作,诗中描述了河水的变化及其对周边地区生活的影响。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河流治理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他在位期间,清朝定都北京后成为第二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康熙盛世”。
  • 康熙皇帝通过南苑观览永定河,亲眼目睹了河流带来的变化——从曾经的泥泞村舍到如今的良田沃土。这些变化让他感慨万千,从而萌生了对水利治理的思考和诗歌的创作。
  1. 诗歌内容
  • 《阅河长歌》描绘了春天河水泛滥的景象,以及河水消退后的清新土地。诗中通过对比十年前的景象与现状,展现了河流治理的重要性和成效。
  • 诗人强调了民众对河流治理的支持:“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这句话体现了民众对河流治理的支持与期待。
  • 诗中还提到了过去十年河水泛滥导致民生困苦的情况,以及现在河流改道后,人们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对比突出了治理河流对于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1. 文化价值
  • 《阅河长歌》不仅是一篇反映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它还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国家治理、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关注。
  • 作为清朝皇帝的作品,它的创作反映了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及个人情感的投射。
  1. 历史影响
  • 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之一,《阅河长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横跨不同朝代和地域。
  • 该诗也启示后人,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尤其是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1. 艺术特色
  • 在语言运用上,《阅河长歌》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充分展现了康熙皇帝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艺术的掌握。
  • 结构上,全诗分为四节,每节都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阅河长歌》作为一部反映清朝治水政策和民情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康熙皇帝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