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社艳阳天,雪尽尘清遍路阡。
曾记当时泊舟处,今成沃土及膏田。
十年之前泛黄水,民生困苦少人烟。
历历实情亲目睹,老转少徙益难抚。
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
桑干马邑虽发源,山中诸流数难数。
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虑治淮黄。
数巡高下南北岸,方知浑流为民伤。
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
若非动众劳人力,黎庶无田渐乏食。
庙谟不惜费帑金,救民每岁受饥溺。
开河端在辨高低,堤岸远近有准则。
未终二年永定成,泥沙黄溜直南倾。
万姓方苏愁心解,从此乡村祝太平。
昔日宵旰尝萦虑,将来善后勿纷更。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好问。

【译文】
春风吹动春天的社庙,艳阳天里雪都化了。路阡上到处是清尘。我还记得当初停船的地方,如今成了沃土和膏田。十年前黄水泛滥,民生困苦少人烟。历历实情亲目睹,老转少徙益难抚。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桑干马邑虽发源,山中诸流数难数。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虑治淮黄。数巡高下南北岸,方知浑流为民伤。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若非动众劳人力,黎庶无田渐乏食。庙谟不惜费帑金,救民每岁受饥溺。开河端在辨高低,堤岸远近有准则。未终二年永定成,泥沙黄溜直南倾。万姓方苏愁心解,从此乡村祝太平。

【赏析】
这首诗是《元遗山集》中的《阅河长歌》,作者元好问,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黄河治理的忧虑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诗的第一句“春风春社艳阳天”,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但紧接着一句“雪尽尘清遍路阡”却透露出一种压抑的气息。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忧虑。

诗人回忆起曾经停船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了沃土和膏田。这不禁让人思考,那些曾经停船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又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到这些美好的变化呢?

诗人感叹十年之前黄水泛滥,民生困苦少人烟。这里,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引发了对当下社会的担忧和反思。

诗人描述了过去的情景:“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治理的担忧和不满,他们认为黄河是不可堵的。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内心,使他更加坚定了要为人民谋福利的决心。

诗人提到了桑干马邑虽然发源,但山中诸流数难数。这里的“数难数”意味着河流众多且难以计数,给人一种混乱和无序的感觉。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认为治理黄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虑治淮黄。”他认为仅仅依靠京师地区的防御是不够的,更不用说治理整个国家的淮河流域了。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治理黄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诗人描述了自己的观点:“数巡高下南北岸,方知浑流为民伤。”通过巡视黄河不同地段,诗人深感这条大河对国家和百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治理黄河的重要性的认识。

诗人继续描述:“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时节黄河两岸的景象,河水退去后留下的沙滩开始涨潮,雨水过多导致河水四处流淌,形成一片汪洋。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如果不是为了人民的福祉,那就不要浪费人力物力。这里,诗人呼吁要重视治理黄河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了努力。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情,通过描绘黄河的美景和现状,表达了诗人对治理黄河的忧虑和决心,以及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