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淮南

前来历兹境,斯民似未遂。
今日再经过,风土觉有异。
纨褐既充体,庐舍各完置。
拥道欢趋迎,扶老与携稚。
咸云获休息,近免徭役累。
水患日就平,田畴可耕植。
一饮与一食,莫不歌帝赐。
素念切民依,时为劳寤寐。
大造本无私,湛恩欲广被。
闻言聊自宽,庶慰省方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过淮南》是一首由玄烨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淮南的怀念与赞美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玄烨(1654—1722年),即康熙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执政期间实行文武兼施的政策,使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2. 创作背景:《再过淮南》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帝即位后的某个时期,此时诗人再次经过淮南地区,见证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发生了显著变化。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与赞美。
  3. 内容概述: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淮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如“拥道欢趋迎,扶老与携稚”等句子展现了当地人民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如“大造本无私,湛恩欲广被”,强调了统治者应当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让广大百姓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4. 艺术特色:玄烨的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这首诗中,玄烨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家乡的描述之中,使得诗歌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实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再过淮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国家的面貌。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再过淮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承载着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