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门听政示阁部诸臣

中书天下本,六官庶僚首。
丝纶委寄隆,分职慎所守。
上相列天阶,喉舌筦北斗。
乾象方昭垂,古来讵虚授。
轩皇置六相,姬文择四友。
得人邦乃昌,此事谅非偶。
曰予既寡昧,欿然谢哲后。
听政日不遑,望道远何有。
启沃藉臣邻,匡赞资左右。
虽云际升平,民物岂康阜。
图终贵谨始,治安莫予狃。
广业惟克勤,励精期永久。
作诗一相勖,敬哉庶无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宫门听政示阁部诸臣》是清代康熙帝的一首古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这首诗不仅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康熙帝个人政治抱负和治国智慧的真实写照。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康熙帝,即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1661-172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他的统治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盛世”,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都得益于康熙帝的政治手腕和治国理念。
  2. 诗中寓意:《宫门听政示阁部诸臣》不仅描绘了朝廷的政务活动,也表达了康熙帝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诗中的“中书天下本,六官庶僚首”表明,国家的治理核心在于中枢机构,而其他各部门官员则是执行这一核心任务的主体。
  3. 政治理念:诗中提到的“丝纶委寄隆,分职慎所守”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国家治理严格分工的理念。他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和责任,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4. 治国方略:诗中还强调了“得人邦乃昌,此事谅非偶”的观点。这表明对于康熙帝来说,人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他意识到只有选拔和使用好人才,才能使国家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昌盛。
  5. 历史意义:《宫门听政示阁部诸臣》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指导意义,而且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对康熙帝政治理念的记录,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宫门听政示阁部诸臣》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康熙帝对于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