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泉寺至卧佛寺

岩边青竹低临水,云外岚峰半入天。
僧舍无人常寂寂,山门洄绕是寒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广泉寺至卧佛寺》赏析

《由广泉寺至卧佛寺》是清康熙帝玄烨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从广泉寺到卧佛寺途中的自然景观和宁静氛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还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追求。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岩边青竹低临水,云外岚峰半入天。
    僧舍无人常寂寂,山门洄绕是寒泉。

  2. 诗意解析

  • “岩边青竹低临水”:此句以青翠的竹林为背景,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竹林靠近水边,仿佛是在静静地聆听水的潺潺声,或是在享受着水中的清凉。这种自然景象给人以静谧、安详的感觉,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云外岚峰半入天”:这句诗中的“岚峰”指的是山峰被云雾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高远的感觉。当山峰“半入天”时,更显得巍峨壮观,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壮丽和威严。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景色的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僧舍无人常寂寂”:这里描述了一座空无一人的僧舍,营造出一种寂静、空旷的氛围。僧舍的无人状态可能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或是修行者的超然物外。这种寂静的氛围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互映衬,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禅宗思想的感悟。
  • “山门洄绕是寒泉”:“山门”一词通常指通往寺庙的门或出口。这里的“洄绕”则形容水流回旋往复的样子。这一句诗可能是在表达寺庙周围山水环抱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泉水的寒冷,与前两句的青竹和岚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泉水的寒冷可能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清凉与坚定。
  1. 文化意涵
  •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禅宗思想的一种体现。通过观察自然,诗人试图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悟性。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禅宗“无欲无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 诗中的自然景色不仅是美的展示,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通过这些自然元素,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回归内心宁静的理念。这也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美学追求——即在艺术创作中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得以有机会深入山林,探寻自然之美和心灵之静。
  • 作为清朝皇帝的御用诗人之一,玄烨的诗作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政治需求。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界的热爱,这也是他能在位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哲理和美感。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首完美的艺术作品。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和净化。
  1. 启示意义
  • 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绝佳范例。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
  •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如同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让心灵归于宁静。

通过深入探讨《由广泉寺至卧佛寺》,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清代诗人玄烨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更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心灵宁静与平衡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