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为长绿,南方已满林。
乔松分路侧,并作映江浔。
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四首 其二
介绍
它由郑板桥所作,内容为:江馆清秋鹤唳寒,平沙新雁去声残。
画图难学吴王避暑,只有诗篇满北轩。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江馆中写来的。“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四首”是他写的组诗,这组诗歌的序言中他写道:“余自过江以来,所至名胜,如武进有南园、小盘谷、铁塔院、万寿寺;无锡有寄畅园、惠山;苏州有拙政园、狮子林;常州有天宁寺、红梅阁、雪浪亭……凡此皆一时胜概也。”
郑板桥在江馆中写诗,当然是为了表达他对江南水乡风光的赞美之情,抒发他游赏名胜古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之词。
《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四首其二》就是他在江馆中游览常州时所写的诗之一。
“江馆清秋鹤唳寒”,起句即点出时间——清秋,又点出地点——江馆。清秋的天气,最易使人产生悲秋之感,而诗人却从另一个角度落笔,说“鹤唳寒”。鹤是秋天的使者,一到秋天便鸣叫起来,而且声音十分凄厉,令人感到一种寒意。这里用“鹤唳寒”三字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既切合题面“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中的“江馆”,又与下文的“画图难学吴王避暑”遥相照应。
“平沙新雁去声残”,紧承“鹤唳寒”。上句说听到鹤的叫声,下句则说见到新雁。平沙上,一群群雁儿排成一字形飞过,发出一声声哀怨而又高亢的鸣声,使人们感到一种凄凉和寂寞。“新雁”二字,表明了雁儿们刚刚离开南方的故乡,正在飞回北方。“去声残”是说雁儿们的鸣声还响着,但渐渐地远去了。
这两句诗,前句是听觉,后句是视觉,两两相对,互相映照,把一幅清秋江馆的画面生动地勾勒出来。
第三句“画图难学吴王避暑”,是从画上来写。吴王是指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楚考烈王熊完,他曾派兵进攻并杀死越国大夫文种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又修筑姑苏台,筑广陵城(今江苏扬州),造连廓船,建伍子胥墓等。据说他喜欢在夏天来到太湖边的吴县(今苏州)消夏。“画图”指的就是姑苏台、广陵城等名胜古迹的图画。这里以吴王的避暑之地来比喻画图,说明画家们画出来的图画很难学到吴王当年避暑的地方。“难学”二字,既表明了画者的主观努力,又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只有诗篇满北轩”,是从诗上来写。北轩是北屋,也就是书房或卧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只有诗书来装点北轩(书房)而已。这两句诗,既是对前两句诗的具体回答,又表现了诗人对绘画的不满,因为在他看来,绘画只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不能像诗歌那样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
全诗以清秋景象作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