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永定河

源从自马邑,溜转入桑干。
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
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
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察永定河是一首由清代诗人玄烨创作的五言律诗,创作于1678年,以表达康熙帝对于治理永定河水害的期盼和努力。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治水决心,也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下面将详细介绍《察永定河》:

  1. 诗歌原文
    源从自马邑,溜转入桑乾。
    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
    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
    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

  2. 诗歌内容解读

  • 源从自马邑:首句“源从自马邑”表明了河流的发源地是马邑,这可能指的是河流在地理位置上的起点或者是某种象征意义。
  • 溜转入桑乾:次句“溜转入桑乾”描述了河流的流向和经过的地方,桑乾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理名称或是河流的一个支流。
  • 浑流推浊浪:第三句“浑流推浊浪”通过比喻表达了河流的汹涌澎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河水灾害的严重性。
  • 平野变沙滩:接下来的“平野变沙滩”,则形象地描绘了由于长期泛滥导致的平原变成了沙滩。
  • 廿载为民害:最后两句“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反映了长期的水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
  • 岂辞宵旰苦:整首诗的结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表达了康熙帝对于治理水患的坚定决心和不怕劳累的精神。
  1. 诗歌历史背景
  • 《察永定河》的创作时间是在康熙帝执政期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 康熙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等,这些政策为治理水患提供了政治基础。
  • 同时,康熙帝也是一个重视文化的人物,他的诗文创作往往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人民的关怀。
  1. 诗歌艺术特点
  • 简洁明快: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每一句都直接切入主题,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易于记忆。
  • 意象生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浊浪”、“沙滩”、“平野”,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河流的变化和水患的严重性。
  • 寓意深刻: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诗人通过对永定河的描述,隐喻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安危。
  1. 诗歌社会影响
  • 作为康熙皇帝的作品,《察永定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在文学方面,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世诗人所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察永定河》不仅是一部展现康熙帝治水决心和个人抱负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以及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