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廓尔沁部落与诸蒙古宴

大野支黄幄,长筵藉软莎。
恩膏宣塞下,部落列山阿。
法酒沾人醉,椎牛飨众多。
提携偕妇稚,千帐动欢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廓尔沁部落与诸蒙古宴》是清代诗人玄烨创作的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草原景象和盛大的宴会场面。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身份:玄烨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文武兼施政策,政绩卓著,深受民众爱戴。
  • 时间地点:诗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康熙帝执政初期或亲政时期,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严峻。
  1. 诗句解析
  • 开篇意境:“大野支黄幄,长筵藉软莎”两句以广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原上的宴会场景。黄幄指的是帐篷,软莎则是指草地,通过这些元素,诗人营造出一种宽广而宁静的氛围。
  • 宴会盛况:接下来的“恩膏宣塞下,部落列山阿”描绘了宴会中的丰盛和尊贵,恩膏可能指的是皇家的恩赐,塞下指边塞之地,部落则是指各部落的代表,他们齐聚一处,享受着皇恩。
  • 宴乐氛围:“法酒沾人醉,椎牛飨众多”反映了宴会上欢乐的气氛。法酒指的是宫廷美酒,椎牛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牲,两者结合,既展示了宴会的奢华,也体现了人们对皇权的支持。
  • 家庭温情:“提携偕妇稚,千帐动欢歌”表现了宴会上家庭的温馨画面。妇稚指的是妇女和孩子,千帐则是指众多帐篷,这里的“动欢歌”描绘了宴会中的欢声笑语。
  1. 艺术特点
  • 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对草原、宴会、家庭等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
  • 语言风格:玄烨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文采,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至廓尔沁部落与诸蒙古宴》不仅是一篇描写宴会的文学作品,也是对康熙帝统治时期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风貌,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