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卫驻跸

西陲古镇雄,土俗亦唐风。
边候年催箭,遥天月似弓。
干戈分禁旅,控制接云中。
细柳新营舍,精严面面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右卫驻跸》是清代康熙皇帝的一首七绝诗,描绘了康熙帝在西陲古镇雄的军事活动和当地风情。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诗人简介
  •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1661年至1722年。他的年号为“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
  1. 创作背景:《右卫驻跸》反映了康熙帝在统一北疆过程中的军事策略和行动。康熙帝在得知噶尔丹势力穷蹙后,决定再次亲征,以剿抚并用的策略给予其致命打击。

  2. 诗词内容

  • 《右卫驻跸》是一首表达康熙帝军事决心与策略的七绝诗。诗中的“土俗亦唐风”表明了当地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康熙帝对于边疆治理和文化建设的重视。
  • 诗中还提到了“英主嗜好乃如此,岂如缃缥宫庭出”,这句话反映了康熙帝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1. 文学价值:《右卫驻跸》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体现了康熙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追求。作为文学作品,它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和艺术修养。

《右卫驻跸》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康熙帝在统一边疆过程中的智慧与决断,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风貌。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康熙帝的政治策略,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