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西望

往代存虚议,今为我外藩。
河环沙碛暖,境阔草滩繁。
错落绥延接,迷离朔漠吞。
时巡曾不到,特示抚柔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套西望》是一首由玄烨创作的五言律诗,体现了诗人康熙皇帝对河套地区的关注和情感寄托,此诗创作于康熙出山西大同、雁门关后向西望河套时。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往代存虚议,今为我外藩。
    河环沙碛暖,境阔草滩繁。
    错落绥延接,迷离朔漠吞。
    时巡曾不到,特示抚柔恩。

  2. 诗人介绍
    玄烨(1654—1722年),即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文武兼施的政策,取得了卓越的政绩。他执政期间,不仅注重政治建设,还非常关心边疆地区的发展,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3. 诗歌赏析

  • 内容解读:《河套西望》描绘了河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诗中“河环沙碛暖”形象地展现了河套平原的温暖气候;“境阔草滩繁”则表达了该地区草原辽阔的景象。此外,通过“错落绥延接”与“迷离朔漠吞”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河套地形的复杂性和美丽景色的喜爱。
  • 艺术手法:作为一首五言律诗,《河套西望》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韵脚,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和严谨。同时,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使得读者能够在短短的篇幅内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诗人的情怀。
  • 时代背景:康熙帝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河套地区的重视和情感。在清朝初年,河套地区一直是边疆问题的重要部分,康熙帝对此地区的治理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河套地区的赞美,更是康熙帝治国理念的一种体现。

《河套西望》不仅展现了玄烨皇帝对国家边疆地区的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河套地区治理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的宝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以及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和历史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