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苕帚精舍赠怡中和尚

枫林曳策步犹轻,四顾红黄列锦屏。
香稻穫残分鸟啄,苍松积翠引龙经。
凭阑话古追苕帚,倩壁题诗作砥硎。
爱摘新蔬深款客,不知斜日傍沙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苕帚精舍赠怡中和尚》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朝弘曕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苕帚精舍的美景和与怡中和尚的对话,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痴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弘曕,清朝宗室,世宗第七子,幼年接受沈德潜的教育,擅长诗词创作。他出为果亲王允礼之后的爵位继承人,但未及继承而卒。

  2. 诗歌内容

  • 诗歌开头描绘了苕帚精舍周围环境的景色:“枫林曳策步犹轻,四顾红黄列锦屏。”诗人以轻盈的步伐在枫林中穿行,四周是绚丽多彩的锦屏,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香稻穫残分鸟啄,苍松积翠引龙经。”描述了香稻成熟后被鸟儿啄食的景象以及苍松上积累的翠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循环。
  • “凭阑话古追苕帚”一句,诗人在栏杆旁与古代智者对话,追寻苕帚(即禅宗)的智慧,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禅宗思想的敬仰。
  • 最后,“倩壁题诗作砥硎”表达了通过题诗来磨砺自己的意志,如同砥砆(磨剑石)一样,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技艺。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苕帚精舍美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 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易于吟诵,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

《过苕帚精舍赠怡中和尚》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表达。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