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经,君臣之义。
贵戚异姓,同归一致。
与社稷共,逝将焉避。
孰丁其难,孰丁其易。
嗟哉斯人,遭殷之季。
罔为臣仆,先王献自。
披沥以陈,甘于殒弃。
五亩佳城,千秋弗坠。
夫子适周,载经柏隧。
早许三仁,讵惟四字。
过殷比干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过殷比干墓》是清代诗人乾隆的四言绝句,而非聂夷中的代表作。《过殷比干墓》通过四言绝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殷末忠臣比干墓的缅怀之情,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这首诗歌反映了古代君王对臣子忠诚的一种评价。诗中“天地之经,君臣之义”等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于君臣关系和忠诚观念的重视。在封建社会,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复杂的权力与道德关系,而诗歌中所体现的是这种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诗中“贵戚异姓,同归一致。与社稷共,逝将焉避。孰丁其难,孰丁其易。”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政治局势的担忧。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中的“嗟哉斯人,遭殷之季。罔为臣仆,先王献自。披沥以陈,甘于殒弃。”表现了诗人对英雄悲剧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扬。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对古代忠义传统的一种继承,也是对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们的深深敬意。
诗的结尾“五亩佳城,千秋弗坠”,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不朽名声的向往和尊重。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英雄精神和高尚品质都应该被铭记并传承。
《过殷比干墓》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后世,更以其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影响了后世读者。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关于忠君爱国、重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