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鸟一首

笼鸟来岭南,毛羽甚楚楚。
问胡别故乡,只为工言语。
其言自弗知,耳食非心杼。
原有一艺能,得廪半合黍。
所乐未斯存,腾踏不安处。
致抛散馀粮,纷纷铺砌础。
野雀呼其群,饱食翩高举。
笼鸟磔磔鸣,已飧恨他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笼鸟一首》是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通过对笼中鸟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由和真实生活体验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诗的作者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弘历,满族,雍正第四子。他在位期间为1735年至1796年。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原文节选:笼鸟来岭南,毛羽甚楚楚。问胡别故乡,祗为工言语。其言自弗知,耳食非心杼。原有一艺能,得廪半合黍。所乐未斯存,腾踏不安处。致抛散馀粮,纷纷铺砌础。
  • “笼鸟来岭南,毛羽甚楚楚。”描述了笼子里的鸟被带到南方,羽毛依然美丽。
  • “问胡别故乡,祗为工言语。”表达了鸟儿因为人类的语言而感到困惑和陌生。
  • “其言自弗知,耳食非心杼。”暗示了鸟儿无法理解人类的话语,只是机械地接受。
  • “原有一艺能,得廪半合黍。”提到了鸟儿原本拥有某种能力,但因食物而放弃了这种能力。
  • “所乐未斯存,腾踏不安处。”指出鸟儿的快乐不再存在,它只能在笼子里不安地徘徊。
  • “致抛散馀粮,纷纷铺砌础。”反映了鸟儿被迫放弃自己的粮食,只能与泥土为伴。
  1. 诗歌主题
  • 自由的向往:诗中多次提到“飞”和“翔”,表达了对自由飞翔的向往。鸟儿被困在笼子里,无法自由地飞翔,这是对人类限制自由的讽刺。
  • 语言与真实的区别:通过“耳食非心杼”的表述,诗人批判了仅仅依靠听觉而非内心感受来理解和判断事物的做法。
  1. 艺术手法
  • 比喻:诗人通过“耳食”、“眼食”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只依赖表面现象而不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现象。
  • 意象:《笼鸟一首》中的“笼中鸟”、“岭南”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笼子里的鸟与林中自在的鸟儿,强调了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巨大差异。
  1. 文化背景
  • 《笼鸟一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鸟类保护意识的缺乏,以及对动物权利的忽视。
  • 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 历史意义
  • 作为清代的宫廷诗歌,《笼鸟一首》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感。
  •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笼鸟一首》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