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采玉

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
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
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
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
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于阗采玉》是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一首杂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于阗采玉》是一首七言杂言诗,全诗如下: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2. 诗歌内容解析

  • 主题与背景:《于阗采玉》反映了清代乾隆帝时期新疆地区的文化及玉器开采情况。诗中描绘了于阗地区人民在秋天河水干涸之际,冒着严寒去河中淘金的情景。
  • 象征与寓意:“玉石”在古代往往象征着高洁、坚强的品质。诗中的“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 艺术风格:这首诗采用了七言杂言的形式,韵律和谐,语言流畅,通过对于阗地区淘玉场景的生动描述,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作品鉴赏
  • 从艺术手法来看,《于阗采玉》通过描绘具体的淘玉场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尊重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1. 历史背景
  • 清朝乾隆年间,新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疆不仅成为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新疆的玉石资源丰富,成为宫廷和民间喜爱的珍宝。
  • 乾隆帝本人对新疆的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下令勘定回疆,并控制了玉料的开采和使用。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玉雕工艺繁荣奠定了基础。

《于阗采玉》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作。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艺术的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