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
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
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
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
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于阗采玉
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
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
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
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注释
- 于阗采玉人:指到于阗地区从事采玉活动的人。
- 淘玉出玉河:淘取玉石从流经的河流中。
- 秋时河水涸:秋天时因干旱导致河水干竭。
- 捞得璆琳多:在河床中收集到大量的玉石。
- 曲躬逐逐求:弯腰捡拾,努力追求。
- 宁虑涉寒波:担心寒冷的波浪。
- 玉不自言人尽知:虽然玉本身无声,但人们通过它的光泽可以认识它。
- 隔璞待识之:需要通过鉴定才能识别其价值。
- 卞和三献刖两足:传说中卞和氏三次进献美玉却遭断足之刑。
- 审然天下应无玉:最终证明天下没有真正的宝玉。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古代于阗地区的采玉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于阗采玉人的辛勤劳作,也反映了他们对玉石的珍视及追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诗歌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分析
- 主题探讨:诗的主题聚焦于“玉”的价值及其与人的关系,探讨了真正的美与价值如何被认知和珍惜。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玉石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人类劳动成果的赞美之情。
- 哲学寓意:诗中蕴含的哲学寓意深刻,提示我们不应盲目追求物质财富,而应重视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
示例
在《于阗采玉》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普通的采玉场景,引发出对人生和自然美的深层思考。例如,诗中的“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表达了即使玉石本身无声,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观察和了解来认识到它们的价值。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应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通过对《于阗采玉》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清代乾隆皇帝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厚兴趣及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工艺的一次回顾,也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启示: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并从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