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紫阳书院叠旧作韵

书院邻泮宫,讲学兴贤俊。
斯惟储材地,董率尤当慎。
潜老宏章继,相让如廉蔺。
章更闽中人,紫阳道应振。
性理无奇言,躬行敦至训。
人已审所为,改过要不吝。
去华以就实,素位惟守分。
克已苟弗力,外染将乘衅。
适因礼至圣,宫墙仰数仞。
过兹接诸生,为诵勖新进。
暇当付剡藤,挥毫意以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紫阳书院叠旧作韵”是一首古诗,出自清代弘历(即乾隆帝)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紫阳书院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展现了其作为储材之地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化人才方面的作用。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过紫阳书院叠旧作韵’。

诗中提到“斯惟储材地,董率尤当慎”,强调了紫阳书院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特别重视教育和治理。这反映了作者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出贤能的人。接下来,诗人提到“性理无奇言,躬行敦至训”,表明了诗歌主题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体现学问的价值。此外,“人已审所为,改过要不吝”进一步指出了个人行为的自我反省和改正的必要性,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观念。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它遵循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押韵规则,体现了古人对于诗歌形式美的注重。在这首诗中,“旧作”与“韵”押韵,这样的押韵使得诗歌更加悦耳动听,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最后,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宫墙仰数仞”,通过对建筑的描绘,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个具体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容。

‘过紫阳书院叠旧作韵’不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教科书。通过对紫阳书院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真正的学问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达到人生的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