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六和塔作

初地诣坚固,信心登窣堵。
二谛此俱融,空色本无所。
三明真净域,可以泯今古。
四天垂宝网,落落闻铃语。
五云糺扶盖,拥护龙象旅。
六鳌永负戴,万劫奠江溆。
七宝胜庄严,如是瓣香炷。
层层标实诠,历历凭证取。
江山识重巡,欢喜生八部。
飏以细细风,霏以纤纤雨。
造极朱栏扶,旷览供仰俯。
于已可忘忧,于民那忘苦。
回首礼释迦,徒羡曾何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六和塔作》是一首由清代的乾隆帝弘历创作的七言排律。该诗不仅展现了弘历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其对当时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情感表达。下面是对该诗歌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乾隆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乾隆帝本人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一位热爱文化艺术的皇帝,尤其擅长书法和诗歌创作。他曾多次游历江南,西湖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深深吸引着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六和塔作》应运而生,既反映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可能是一次对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深度对话。
  2. 主题思想:从诗的内容来看,弘历表达了对佛教文化深刻的认同感和敬仰之情。诗中的“二谛此俱融,空色本无所”等句子,体现了诗人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空性的,一切皆为因缘和合,没有固定的实体和界限。这种思想可能深受佛学中关于空性的观念影响,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精神层面寻求一种超越世俗、超脱物欲的境界。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乾隆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佛教思想的接受程度及其在文化上的影响。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登六和塔作》采用七言排律的形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海眼龙宫寂寥锁,江边雁堵香花妥”,诗人不仅展示了西湖的壮丽景色,还巧妙地融入了佛教元素,使得整首诗歌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充满了深刻的宗教意味。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4. 文化意义:《登六和塔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连接古代文人与现代读者的文化桥梁。它不仅展现了乾隆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也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次了解古代中国佛教文化的机会。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除了上述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乾隆时期文人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类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这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文化追求,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登六和塔作》不仅是一篇展示清代皇帝文学才华的作品,还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宗教哲学意义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乾隆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还能深入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