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诣坚固,信心登窣堵。
二谛此俱融,空色本无所。
三明真净域,可以泯今古。
四天垂宝网,落落闻铃语。
五云糺扶盖,拥护龙象旅。
六鳌永负戴,万劫奠江溆。
七宝胜庄严,如是瓣香炷。
层层标实诠,历历凭证取。
江山识重巡,欢喜生八部。
飏以细细风,霏以纤纤雨。
造极朱栏扶,旷览供仰俯。
于已可忘忧,于民那忘苦。
回首礼释迦,徒羡曾何补。

这首诗的标题是《登六和塔作》,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的抒发。

首句“初地诣坚固”,意为诗人初次接触佛法时,便深深被其坚固性所吸引。这里的“初地”指诗人初次学习佛法的阶段,“坚牢”则形容佛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句“信心登窣堵”中,“信心”表示诗人对佛法的坚定信念,“窣堵”是一种古代建筑形式,这里可能指的是六和塔。诗人通过对六和塔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执着。

第三、四句“二谛此俱融,空色本无所”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佛法中的“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已经融为一体,而“空色本无所”则意味着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六和塔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六句“三明真净域,可以泯今古”中,“三明”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三种明见,即缘起空性、自性不生不灭、因果无我。“真净”则表示清净的真实境界,“可以泯今古”则意味着这种境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人忘记一切尘世纷扰。

第七、八句“四天垂宝网,落落闻铃语”描绘了六和塔周围的壮丽景象。其中“四天”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他们分别代表着慈悲、智慧、光明和福德,守护着这座塔。“宝网”可能指的是塔周围的装饰物,如莲花、法器等,“落落闻铃语”则形象地描绘出塔周围环境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九、十句“五云糺扶盖,拥护龙象旅”通过五云、扶盖等元素,描绘出了六和塔周围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龙象旅”可能指的是佛家弟子,他们在这里修行、参悟佛法。

第十一、十二句“六鳌永负戴,万劫奠江溆”以“六鳌”“负戴”等词汇,生动地描绘了六和塔的雄伟壮观。“万劫”则表示时间的漫长,“奠江溆”则暗示着六和塔屹立于江河之间,成为了一座永恒的标志。

第十三至十八句“七宝胜庄严,如是瓣香炷”通过对七宝胜庄严、瓣香炷等元素的描绘,赞美了六和塔的庄严神圣。这里的“七宝胜庄严”可能指的是六和塔的材质、结构等方面都非常珍贵,而“瓣香炷”则是一种用于祈福的仪式用品,象征着人们对佛陀的崇敬和虔诚。

接下来几句“层层标实诠,历历凭证取”继续赞美了六和塔的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特点。这里的“层标”可能指的是六和塔的每一层都有明确的标识或雕刻,而“历历凭证取”则表示这些标识都是真实可靠的,让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这座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最后两句“江山识重巡,欢喜生八部”则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山水画卷。这里“江山”可能指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而“八部”则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八大部洲,寓意着佛教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与发扬。通过这两句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六和塔的描绘和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