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石诧奇峰,苍松盘曲径。
窅窕深翠处,林壑相掩映。
春禽唱清音,涧花含净性。
梵宇到面前,乃识藏邃夐。
出密忽登高,望远如临镜。
吴中寺亦多,此独以幽胜。
设以拟诗人,非贾宜在孟。
法螺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螺寺并不是一首诗,而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它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在文学作品中,《法螺寺》通常指的是清朝乾隆时期诗人弘历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法螺寺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法螺寺》是清代著名诗人弘历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在这首诗中,弘历通过对法螺寺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宗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中的“竹径通幽竺宇披,高楼延赏坐移时。华山更不烦重到,几席之间揽莫遗”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法螺寺的幽静和壮丽。
《法螺寺》在文学上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时,弘历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如“色觅声求尽邪道,如见如来能不能”,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也展示了其深邃的人生智慧。
从文化角度来看,《法螺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宗教信仰和自然观方面的体现。法螺寺作为一个佛教圣地,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意义。通过研究这首《法螺寺》,可以深入了解清朝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法螺寺》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清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