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通幽竺宇披,高楼延赏坐移时。
华山更不烦重到,几席之间揽莫遗。
【注释】
法螺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竺:梵语dhyana的音译,即禅定的意思。
竹径通幽竺宇披:竹林小径通往寂静的寺院。
高楼延赏坐移时:指在寺院内高楼上欣赏美景。延赏,延伸欣赏。移时,一段时间。
华山更不烦重到:华山不必多次前往游览。
几席之间揽莫遗:指在几案旁边仔细观赏,不留遗憾。间,指旁边;莫,同“寞”,没有,留之无憾。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公元924年(后汉乾祐元年)春,游历浙江杭州灵隐寺所作。诗人用简练的笔墨刻画了法螺寺幽深、秀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名寺的喜爱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结构谨严。
首句“竹径通幽竺宇披”,写诗人来到法螺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幽静清雅的竹林和小道。“竺”是印度古国的音译,这里借指佛教圣地。这两句诗以景衬情,通过描写环境来表现诗人对法螺寺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高楼延赏坐移时”,写诗人登上高楼,从高处俯瞰着周围的美景。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这座寺庙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华山更不烦重到”,诗人在这里运用夸张手法,表示自己对这座名胜古迹的向往之情。这里的“华山”指的是华山,而不是真正的华山山脉。
末一句“几席之间揽莫遗”,诗人在几案旁边仔细观赏着周围的景色,生怕遗漏了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法螺寺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法螺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的喜爱之情。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了法螺寺幽深、秀丽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和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