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宇宙来便有,岂信剑飞划作岩。
四字宣尼曾不语,惜哉佳境溷愚凡。
【注释】
- 剑池:在今安徽宣城市。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用“干将”、“莫邪”两把宝剑铸成一对雌雄双剑,一沉于水底,一置于山中,后被当地百姓发现。
- “岂信”二句:意思是说,我不相信这山上飞来的巨石就是当年吴王的宝剑所划成的。
- “四字”句:传说“四字”指孔子的名号,因为孔子曾到过这里(《史记·孔子世家》)。
- 宣尼:即孔子,字仲尼。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之作。诗人站在剑池边,望着那飞落的石头,感慨万端。
首句是说,这块飞落在这里的大石头是天然形成的,它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句则是说,我不相信这山上飞来的巨石就是当年吴王的宝剑所划成的。第三句是说,这山上飞下来的巨石就是当年孔子曾经到过的这个地方,他在这里讲学、传道。第四句是说,可惜的是,这美好的环境却让那些愚昧无知的人给糟蹋了。
诗的前两句看似平常,但细究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诗人没有直接地赞美这块巨石的神奇和美丽,而是从这块巨石的来历上做文章。巨石不是天降落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才落到这里的。这就为巨石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同时,诗人还通过巨石的来历来表现自己对历史遗迹的重视,对古人遗迹的保护和爱护。这种写法,既含蓄又深刻,耐人寻味。
第三句中的“宣尼”,指的是孔子,也就是诗人崇敬的历史人物。诗人在诗中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这块巨石是“宣尼曾不语”的地方——孔子曾到过这里讲学、传道。这样,巨石就显得更加神奇了,仿佛它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热爱和珍视之情。
末句中的“愚凡”二字,是诗人对那些破坏历史遗迹的人的批评和指责。诗人认为,人们应该珍惜历史遗迹,不应该破坏它们。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顾自己的方便,不顾及历史的宝贵。因此,诗人不禁发出感叹:“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