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汶水

过汶诣阙里,事毕渡汶回。
因流溯其源,萦带何悠哉。
郓欢龟阴田,每每河之隈。
曾闻润百里,胡乃腾尘埃。
麦陇虽青青,望泽久萦怀。
调幕惭无术,发粟讵遍该。
嗟哉此土民,疾苦经识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汶水》是清朝诗人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号乾隆。他是雍正第四子,满族出身。在位期间为1735年至1796年。
  • 文学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
  • 过汶诣阙里,事毕渡汶回。
  • 因流溯其源,萦带何悠哉。
  • 郓欢龟阴田,每每河之隈。
  • 曾闻润百里,胡乃腾尘埃。
  • 麦陇虽青青,望泽久萦怀。
  • 调幕惭无术,发粟讵遍该。
  • 嗟哉此土民,疾苦经识来。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通过描绘汶水的清澈与两岸农田的绿意,反映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 自然景观赞美: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摹,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
  • 历史沉淀:通过提及历史上的文人学士如石守道,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渡汶水》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颂歌,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