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三十一品 ·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世尊,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直观它的实相——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照见,这样的信解,不执著任何什么相。须菩提,所说任何什么相,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么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么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任何什么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

介绍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其核心思想围绕着“般若波罗蜜多”展开,即“智慧”。第三十一品的内容涉及了对“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概念的理解,其中“知见不生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1. 理解“我见”
  • 自我中心的认知:在日常生活或修行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方式导致个体难以超越自我,从而影响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 超越自我中心:为了达到“知见不生”的境界,修行者需要学会放下自我中心,关注他人和宇宙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障碍,实现对佛法更深层次的领悟。
  1. 理解“人见”
  • 人际互动中的局限性:“人见”是指基于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对人性的理解。这些认识往往是片面且有限的,容易导致对他人或社会的错误判断。
  • 拓展人性理解:为了真正理解佛法,修行者需要扩大视野,学习如何超越传统的人性观念。通过学习佛法的教义,如“四圣谛”、“十二因缘”,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复杂性。
  1. 理解“众生见”
  • 包容与尊重多样性:“众生见”强调对不同生命形态的包容和尊重,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存在。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慈悲心和对生命平等的态度。
  • 深化对生命的认识:通过对“众生见”的理解,修行者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和相互依存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并致力于创造和谐共存的环境。
  1. 理解“寿者见”
  • 生命的短暂与意义:“寿者见”探讨的是关于生命有限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认识对于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 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深入理解“寿者见”,修行者可以更加专注于内在的成长和精神探索,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

  • 深入学习佛法:阅读和研究佛教经典,特别是《金刚经》和其他重要经文。
  • 参加法会和讲座:参与佛教活动,与僧团交流,听取高僧大德的讲解和指导。
  • 练习冥想和禅定:通过冥想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培养对自己思维和感受的觉察。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的“知见不生分”教导我们超越表面的“见”来达到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实践。通过对“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修行者可以逐步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和解脱的境地。

注解

法:梵语音译达摩,意思是通于一切,小的大的,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表现为具体事物的,表现为抽象道理的,等等,通通叫法。

法相:即万法各自表现的特殊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