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斋居 其三

背树金萱不解忧,惟应尺泽霈膏流。
那堪日暮轻云散,七字鸣同唤雨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雩祭斋居 其三”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祭祀文化。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被视为国家大事,尤其是对于农业至关重要的春祈秋报等节日。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南郊大祀,即南到上辛(农历正月初七)祭天的大礼,是极为重要的年度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皇帝通过《雩祭斋居》这一作品,表达了他对农业的深切关心,以及祈求丰收、保护农民福祉的美好愿景。
  2. 诗句原文:“背树金萱不解忧,惟应尺泽霈膏流。”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画面。诗人以金萱(萱草)比喻自己虽身处高堂深院之中,却无法解除民间百姓的忧虑;而只有及时降雨,让田地得到滋润,才能使庄稼茁壮成长。
  3.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南郊大祀活动的描写,展现了皇帝躬亲农耕、祈雨保民的深厚情感。其中,“那堪日暮轻云散,七字鸣同唤雨鸠”描绘了一幅天气晴朗,云开日丽的景象,象征着皇帝的仁政和自然的祥瑞。

《雩祭斋居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皇帝对农业和民生关注的诗歌,也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著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历史记忆的一种保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