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树金萱不解忧,惟应尺泽霈膏流。
那堪日暮轻云散,七字鸣同唤雨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诗题: 雩祭斋居 其三
诗句解析:
背树金萱不解忧:这里的“金萱”指的是萱草,古人认为它能忘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背靠着像萱草一样的树木也无法解除忧愁,表达了诗人对于忧愁无法消除的无奈。
惟应尺泽霈膏流:这里的“尺泽”是指雨水,“霈膏流”则形象地描述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景象。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雨水带来的滋润和希望。
那堪日暮轻云散:这里的“日暮”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候,“轻云散”则描绘了天空中出现的轻云逐渐消散的情景。这句话可能是在形容夕阳西下、云彩逐渐消散的画面。
七字鸣同唤雨鸠:这里的“七字”可能指的是诗歌的结构,或者是指某种特定的音节;“鸣”指鸟叫;“雨鸠”则是对燕子的古称。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燕子在黄昏时分鸣叫声中呼唤着降雨,暗示着雨水即将到来的景象。
译文:
背对着树丛的萱草无法忘却忧愁,只有那细雨如绸般的恩泽滋润着万物。黄昏时分,天空中的云朵逐渐散去,仿佛是鸟儿们在呼唤着即将来临的雨水。
注释:
- 背树金萱不解忧:背对着树丛的萱草(金萱)无法忘却忧愁。
- 惟应尺泽霈膏流:只有那细雨如绸般恩泽滋润着万物。
- 那堪日暮轻云散:黄昏时分,天空中的云朵逐渐散去。
- 七字鸣同唤雨鸠:黄昏时分,天空中的鸟儿们鸣叫着呼唤着即将来临的雨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首句通过萱草象征忧愁,而第二句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细雨滋润万物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第三句通过对日暮和云朵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期待的氛围。最后一句以鸟儿的鸣叫声作为引子,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到来的雨水上,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自然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