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香山禅房

禅关本是忘忧所,我为忧多懒叩关。
却忆去年题句处,罨窗千顷绿云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香山禅房》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香山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为清朝第六位皇帝。他的母亲是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其父亲是雍正皇帝。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艺术成就显著。
  1. 作品原文:《寄题香山禅房》是一首五言绝句,全文如下:

    不见香山面,
    总是依空成。
    闲禽啼叶翻真偈,
    古树栖岩作好邻。
    他日入云容借访,
    薜萝深处觅题新。

  2.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的“不见香山面”和“总是依空成”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香山的自然美景,同时也暗示了禅宗修行中追求超越现实的哲学思想。
  • 自然与修行的结合:诗人通过香山的美景来比喻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 作品注释
  • 该诗属于五言绝句,每句均为五个字,共四句。
  • “不见香山面”意指作者未曾亲自见过香山,而只能通过想象来感受其美丽。
  • “总是依空成”表达了禅宗中“一切皆空”的观念,暗示着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才是真实存在的。
  1. 作品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乾隆时期,那时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作为一位帝王,弘历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 《寄题香山禅房》的创作背景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情感以及宗教信仰有关。
  1. 作品评价
  • 《寄题香山禅房》被认为是弘历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 这首诗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在文学史上,这首诗的地位不可小觑,它不仅展示了弘历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代中期的文化风貌。

《寄题香山禅房》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弘历本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