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朔日游平山堂

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
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
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
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月朔日游平山堂》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代诗人弘历所创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与解析: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诗的首句“画舫轻移邗水滨”,描绘了扬州运河边的景色和船只的轻盈移动。第二句“人思六一重游巡”则表达了人们对古代文人雅集场所——六一斋的思念,以及希望再次游览的心情。第三、四句“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则通过描绘树叶的颜色和花朵的光华变化,反映了季节的更迭与自然的生机。第五、六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则是诗人对于自然景观中水流的巧妙描述及其带来的启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向往和自我反省。最后一句“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以山水之景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民生的关注。
  1. 历史背景
  • 平山堂原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后因其建筑风格与江南诸山相似而得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至扬州,游览了平山堂并写下了这首诗。此次南巡不仅是一次政治活动,也是一次文化考察,乾隆帝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文化的尊重。
  1. 文化意义
  • 自然描写:诗中的自然景观如“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等,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四季变换的敏感捕捉,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 文人情怀:诗中的文人雅集、山水之美、自然风光等元素,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人的情怀。这些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月朔日游平山堂》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历史以及自然景观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