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庵竹炉煎茶再叠旧韵 其二

依然冰洞下流泉,谁解三篇如法煎。
炉篆袅飞祗树杪,瓶笙响答磬房前。
范阳见说风生腋,彭泽那关醉欲眠。
我自心殷饥溺者,让他清福享教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松庵竹炉煎茶再叠旧韵·其二》是清朝乾隆帝弘历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乾隆帝(1711-1799),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四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乾隆盛世”,这一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同时也是康乾盛世的延续。
  1. 诗歌原文
    依然冰洞下流泉,谁解三篇如法煎。
    炉篆袅飞祗树杪,瓶笙响荅磬房前。
    范阳见说风生腋,彭泽那关醉欲眠。
    我自心殷饥溺者,让他清福享教全。

  2. 诗歌解析

  • 第一联:“依然冰洞下流泉,谁解三篇如法煎。”这两句通过对比冰洞与泉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纯净与清澈之美的赞叹。同时,“谁解三篇如法煎”暗含诗人自己对如何理解并欣赏这种美景的思考。
  • 第二联:“炉篆袅飞祗树杪,瓶笙响荅磬房前。”这里的“炉篆袅飞”形容炉烟袅袅上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而“瓶笙响荅磬房前”则描绘了室内外音乐声的和谐交织,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第三联:“范阳见说风生腋,彭泽那关醉欲眠。”这里提到了范阳和彭泽,可能是诗人所熟悉的地名。通过这些地方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中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
  • 第四联:“我自心殷饥溺者,让他清福享教全。”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可能感到内心的饥饿,渴望通过自然的馈赠得到满足;而他则愿意放下个人欲望,享受那份宁静与清福,与他人共享这份美好。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冰洞、泉水、炉烟、瓶笙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 语言优美:诗句采用典雅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形象又富有韵味。
  • 情感深沉: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七言排律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诗人的重视。
  • 文化传承:作为清朝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首诗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民族自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听松庵竹炉煎茶再叠旧韵·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赞美之情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欣赏自然和生活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