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晴斋即目

寻胜行行陟翠椒,山斋蓦到敞晴霄。
骋怀真是欣新霁,憩倦因之坐野寮。
啼树闲禽疑对语,隔峰驯鹿若堪招。
夕阳满谷催寒霭,下磴言归过石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敞晴斋即目》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成为清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下面将详细解析《敞晴斋即目》:

  1. 作者背景
  •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1735—1796年),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文治武功颇受后世称誉。
  1. 诗歌原文
    寻胜行行陟翠椒,山斋蓦到敞晴霄。骋怀真是欣新霁,憩倦因之坐野寮。啼树閒禽疑对语,隔峰驯鹿若堪招。夕阳满谷催寒霭,下磴言归过石桥。

  2. 主题内容分析

  • 寻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心境变化:从“骋怀真是欣新霁”到“憩倦因之坐野寮”,反映了诗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心理活动。清晨时分的诗人满怀欣喜地迎接新的一天,而到了傍晚时分,则因为疲劳而选择在山林中休息。这种心境的变化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 动物意象:“啼树閒禽疑对语,隔峰驯鹿若堪招”通过描述鸟儿的交流和鹿的呼唤,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之间交流的赞赏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 景致描绘:从“夕阳满谷”到“下磴言归过石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山林图景,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宁静的生活氛围,构成了诗意盎然的意境。
  1. 艺术手法探讨
  • 对比手法:诗中“夕阳满谷”与“下磴言归过石桥”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了日落时分的自然美,后者则展现了人在山路上行走的情景。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寓意:诗中的“啼树閒禽”、“隔峰驯鹿”等意象往往富含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或哲理的思考。例如,闲禽之间的交流可能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而驯鹿的召唤则可能寓意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历史影响评价
  • 文化价值:《敞晴斋即目》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风光的诗歌,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初社会风貌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 审美价值:诗歌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审美资源。

《敞晴斋即目》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五言排律,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清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