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盂兰节令逢,岂真听法有天龙。
涔涔雨势殊未止,簇簇云容尚尔浓。
拂岸声喧几杨柳,入湖光暗万芙蓉。
需清尘耳无需甚,非为秋巡实为农。
中元夕复雨有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元夕复雨有作》是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都值得深入探讨。
乾隆皇帝,即弘历,生于公元1711年(雍正四年),卒于1799年(嘉庆四年),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帝王。作为满族皇子,他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功绩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位期间实现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中元夕复雨有作》的创作时间点是在乾隆皇帝的帝位中期。这一时期,乾隆帝不仅巩固了其父亲康熙帝开创的基业,而且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多次用兵,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乾隆帝也开始面临各种内外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创作成为了一种排解压力、反思过往的方式。
《中元夕复雨有作》的原文如下:
是日盂兰节令逢,岂真听法有天龙。
涔涔雨势殊未止,簇簇云容尚尔浓。
拂岸声喧几杨柳,入湖光暗万芙蓉。
需清尘耳无需甚,非为秋巡实为农。
这首诗通过描写盂兰节的雨水与云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与感悟。首联“是日盂兰节令逢,岂真听法有天龙”,意味着在盂兰节这一天,诗人遇到了自然现象与佛法相结合的景象,但并非真的如法会中的“天龙”一般神奇。颔联“涔涔雨势殊未止,簇簇云容尚尔浓”,则是对雨水连绵不绝、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描绘。颈联“拂岸声喧几杨柳,入湖光暗万芙蓉”,进一步展现了风雨中杨柳和荷花的美丽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审美体验。尾联“需清尘耳无需甚,非为秋巡实为农”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表达了一种务实的人生态度,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非表面的政务活动。
《中元夕复雨有作》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政治理念以及个人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