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盂兰节令逢,岂真听法有天龙。
涔涔雨势殊未止,簇簇云容尚尔浓。
拂岸声喧几杨柳,入湖光暗万芙蓉。
需清尘耳无需甚,非为秋巡实为农。

【注释】

中元:佛教称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鬼门开的日子。盂兰:梵语名“贾夜叉”,意译“倒悬”。

逢:遇上。

涔涔:形容雨声淅沥。簇簇:形容云气浓密的样子。

拂岸:拍打岸边,指水势冲击河岸。几:几处。杨柳:柳树。芙蓉:荷花。

需清尘耳无需甚:意思是说不需要清除那些尘埃污秽,而是为了给农人扫清道路。

非为秋巡实为农:不是去进行秋季的巡察,而是去帮助农民收割庄稼。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七月十五日,作者在江西九江时。诗中通过雨、云、风等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农事活动的关心,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诗的开头两句点出题中的“中元”二字,表明时间是七月十五日,即佛家所说之盂兰节。接着以“岂真”二字一转,指出这雨并不是真的天龙所听法,而是自然降雨,并非有意为之。“岂真”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巧合的惊讶,也流露出一种幽默感。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雨势之大、云色之浓,以及风雨扑打湖堤、湖面的情景:湖堤上水花飞溅,柳枝摇曳;湖面上荷叶翻腾,莲花盛开。这些描写生动传神,把雨中景象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说:“需清尘耳无需甚,非为秋巡实为农。”这是说,虽然这场雨使大地更加清洁,但诗人自己并不为此感到高兴,因为他的目的是帮助农民收割庄稼,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因此,他并不觉得有必要向皇帝报告自己的功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他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