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介绍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所著的经典哲学著作。它分为两部分,即八十一章的《道经》和五十七章的《德经》。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思想、简洁的文风和丰富的哲理而闻名于世。《道德经》第二章如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章强调了“道”的本质。在这里,“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自然法则或根本原理,它是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但又无处不在,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通过自然而然的发展来实现事物的和谐与平衡。

“而无不为”意味着在“道”的引导下,万事万物都能够自发地、和谐地发展。这并不是说万物完全独立自主地运作,而是在“道”的作用下,它们能够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和节奏发展,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这章的深层含义在于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强求。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破坏,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认识到,在“道”的指引下,一切都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我们只需要顺应这些规则,就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中的这一章节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智慧:通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我们可以实现万事万物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注解

斯:这。

恶已:恶、丑。已,通「矣」。

相:互相。

形:通「刑」,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盈:充实、补充、依存。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作:兴起、发生、创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