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创作的经典哲学作品,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该书主要阐述了“道”与“德”的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以下是《道德经》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 “太上”: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即最高的修养境界。在这里,”太上”指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超越了世俗的认知和理解。

  2. “下知有之”: 其次是知道有这样的道德存在,但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理解和实践的境界。

  3. “亲而誉之”: 接下来是对道德的实践和推崇。当人们开始亲近和称赞这种道德时,说明他们已经真正地理解并践行了它。

  4. “畏之”: 再次是畏惧这种道德。当人们因为这种道德的存在而感到恐惧或敬畏时,意味着他们已经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了这种道德的价值。

  5. “侮之”: 最后是最恶劣的态度,即轻视或侮辱这种道德。当人们不再尊重这种道德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它的敬畏之心。

  6.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是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种高尚的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任自己,那么他就不会去相信别人对他的评价。

《道德经》第三章强调了从无知到知晓、从尊敬到畏惧、从畏惧到轻视的过程,以及最终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实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共生。

注解

上:一作「尚」,即崇尚、尊崇。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盗:窃取财物。

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使民不乱:一作「使心不乱」、又作「使民心不乱」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虚,空虚。

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敢:进取。

弗为:同「无为」。

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句:一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又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