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夕放河灯

过闰节占白露早,便教塞馆度中元。
却因少见翻如创,底识推迁不者存。
夜浦爱看分芰炬,野塘亦自有兰盆。
金仙无物不超度,何事林间鹿避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元夕放河灯》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漭沆沧池濯锦鲜,须臾万顷绽金莲。波如不夜无边朗,月是今秋初度圆。人喜云消更风定,舟行后浦复前川。良宵真是安心所,那藉瑜伽六度禅。

  2. 作者介绍与历史背景

  • 弘历: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多项重要政策,包括改革科举制度、编撰《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部》及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等。这些措施反映了他试图通过文化和军事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
  • 时代背景:《中元夕放河灯》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状态。在乾隆帝的统治下,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保护,同时也经历了一些政治上的动荡和变革。
  1. 诗歌赏析
  • 主题:《中元夕放河灯》描绘了中秋夜晚河畔的景象以及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通过对节日景象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和谐与美好的场景中。诗人还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如“人喜云消更风定”与“舟行后浦复前川”,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1. 历史影响
  • 文化保存:《中元夕放河灯》反映了当时民间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珍视,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 社会影响:该诗的创作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因此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人之间,也广泛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中元夕放河灯》不仅是一首诗,它还是清朝时期文化和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