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介绍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其核心观点涉及”道”的哲学、辩证法以及治国理政的理念。这一章节不仅在道家哲学中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章的具体分析:

  1. 基本含义解读
  • 全与曲的关系:”曲则全”意味着在弯曲的环境中能够保全自己,引申为在困难或不利条件下也能保持完整。
  • 枉与直的关系:”枉则直”表示当环境变得不公正时,正直的行为反而能够得到正义的回报。
  • 洼与盈的关系:”洼则盈”指的是在低谷时期,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机会和力量。
  • 敝与新的关系:”敝则新”意味着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 少与得的关系:”少则得”表明在物质不足的情况下,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内在满足。
  • 多与惑的关系:”多则惑”表达了过度追求可能导致的困惑和迷失。
  1. 政治哲学内涵
  • 抱一与天下式:这一概念强调了圣人通过保持谦虚、不自我炫耀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理想状态。
  • 不争与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倡不争之争,认为通过不争可以保持和谐,从而让天下无人能与之相争。
  • 明、彰、功、长:不自我展示(不自见)、不自大(不自是)、不自夸(不自伐)、不自以为高(不自矜)是实现成功的关键因素。
  1. 辩证法思想
  • 曲与全:这里的“曲”可以理解为暂时的、有局限性的状态,而“全”则代表无条件的存在或终极目标。
  • 枉与直: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即在某些条件下某些事物看似不公正,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却能显现其合理性。
  • 洼与盈:揭示了逆境中的机遇,说明在不利环境中往往蕴藏着转机。
  • 敝与新:指出破旧立新不仅是变革的必要过程,也是新生的起点。
  • 少与得:强调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更高的价值,可能带来更大的收获。
  • 多与惑:过多地追求可能导致心智混乱和行为失焦。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观点。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也为治国安邦提供了理论依据。老子通过这一章节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和治国理念,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注解

枉:屈、弯曲。

敝:凋敝。

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式:法式,范式。

见(xiàn):同“现”。

明:彰明。

伐: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