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介绍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其核心观点在于告诫人们避免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强调谦逊与自然法则的重要性。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比喻,阐述了过度自信和急功近利的危害。
老子认为,人的傲慢与急躁行为往往会违背自然的规律,导致失败的结果。这一观念体现在他对于“企”、“跨”等行为的批评,即那些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人往往难以成功。同时,老子通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批判,表达了对个体过度自信和张扬的警惕,指出这些行为不仅无益于个人的成长,反而可能导致个人能力的衰退。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原理,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因此,“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违背了自然法则,即使得到了多余的食物,也会像赘瘤一样令人厌恶。老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被社会排斥的行为将受到物欲的厌恶,因此有智慧的人会选择不去涉足这种环境。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不仅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粹,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如何处世、行事的重要启示。它教导人们要遵循自然、保持谦逊,避免因过度自信和急躁而造成不良后果。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富足。
注解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