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五十章)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介绍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而非《道德经(第五十章)》。老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道法自然”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第五十章)》的内容涉及养生之道、生死观以及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这些内容体现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观念,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形的规律——道。老子通过这一章节,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生命的延长,因为过度的养护反而可能导致死亡。他提出了“出生入死”的观念,并强调了“人之生,动之於死地”,即人的生命过程充满了起伏变化,但最终都将归于死亡。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道德经(第五十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不仅阐述了养生的智慧,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哲学理念,以及道家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贡献。
注解
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十有三:十分之三。
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