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介绍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道家经典。该篇由春秋时期的李耳所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
《道德经》通过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道教思想中的超脱名利、追求内心和谐等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其中第四十九章是关于如何达到“中庸”的理念的讨论。它强调:“吾守正道则吉,守非法则凶。”这里“法”字可以理解为人情世故或规则秩序;“违此者,则咎也”。意思是如果你以忠诚信义的原则行事,那么你会获得吉祥和好运的结果;反之,违反这些原则导致不祥之兆。因此,在文中,老子提出要遵守自然和谐、中正平和的生活哲学。
《道德经》并非简单的法律条文或生活方式指南,而是一种深远的思想体系,它渗透了宇宙之道,以及个人修为的规律。
第四十九章的内容是提醒人们坚守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在国家治理还是日常生活方面,在遵循“道”与礼俗相协调的基础上,达到中庸,并尽量排除不必要的欲望和外在干扰。这为后来孔子儒家学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观点。
注解
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德:假借为“得”。
歙:音Xi ,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意欲。
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