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介绍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是道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真经》。这段文字讲述了“德”和“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治理国家、指导个人行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几句精辟的话语:“上善若水,水非汤而清;好直勿强,如蓬之欲生;下以慈故无害。德不孤,则心无遗也。”这句经典的表述意味着高境界的“道”应该像水体那样自然与平和,不会被过分强化,相反应提倡宽容、谦逊的态度。
在道德经中也有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这段文字鼓励个人修炼内功以提升自身品德修为,并且认为德操是治世的关键。“上善若水”,这不仅是说要像水一样灵活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的能力,更强调了“爱人”的核心价值观——仁慈、包容一切的态度。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作为《道德真经》中的一小部分,不仅提供了深奥的智慧与深刻的哲学思考,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进程。它的思想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诠释和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和社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解
百谷王:百川狭谷所归附。
圣人:一本无此二字。
重:累、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