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介绍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一经典文献:
作者背景:“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在古代中国,他被视为具有高度智慧和文化成就的人物,其著作被后世尊称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五千言》。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意义:“道德经”以“道德”为核心主题,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和养生等方面的深刻论述。其内容深奥而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该篇章通过阐述“不知知”和“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等观点,提出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和生活态度,强调了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处理,提倡顺应自然法则,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
核心理念: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不知知”和“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等概念,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和认知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了解自己无知的状态是一种智慧,因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避免盲目自满和自负。同时,他强调通过实践而非刻意追求知识来达到真正的智慧和修养。这种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不仅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作用。通过对这一经典文献的学习与思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从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注解
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尚矣:“尚”通“上”。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