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介绍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出自道家经典《老子》,是春秋时期学者庄周创作的。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它强调了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尊重和爱护生命的原则,并指出了要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社会策略。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寻求宇宙的智慧与平衡。其中提出的道的概念被广泛用来描述世界万物的根本性质,同时暗示追求道德实践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主要途径之一。总之,《道德经》是一个倡导中庸、顺应自然和尊重生命的经典文本,它的内容丰富多样。

注解

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