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介绍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第七十三章以其独特的哲理和深邃的意义,在道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以下是对这一章的详细介绍:

  1. 勇于坚强则死:这一观点强调了过度的坚强或勇猛可能带来灾难。老子认为,勇敢并不意味着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以柔弱、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种理念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不应过于强硬,以免适得其反。

  2. 勇于柔弱则活:老子在这里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在某些情况下,柔弱反而是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策略。这里的“柔弱”并不是指软弱无力,而是指一种顺应自然、不与世争的态度。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采取更为温和、灵活的策略,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环境。

  3. 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一章节还涉及到了自然的运行规律,即“天之道”,强调了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等特性。这些原则表明,自然界中的很多力量并不需要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不仅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古代智慧和文化的关键。它教导人们以柔克刚,顺应自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斗争。这一章节的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指导,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经典之一。

注解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勇敢、坚强;不敢,柔弱、软弱。此句意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

或利或害:勇于柔弱则利,勇于坚强则害。

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已见于六十三章。

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繟然:安然、坦然。

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广无边。

疏而不失: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