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澄上下,诗意寄烟波。
濯戟银鳞直,连拳玉鹭多。
浮图森古甓,远岫滴新螺。
万顷碧漪外,轻帆瞥眼过。
历下亭 其二
介绍
《历下亭·其二》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首诗作。《历下亭·其二》,出自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之手,是一组五言律诗中的第一篇。这组诗作不仅是朱彝尊对济南名胜古迹历下亭的赞美之作,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了解其作者及其背景是必要的。《历下亭·其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不仅在清初的浙西词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还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世所铭记。他的诗歌创作以典雅清新、情感丰富著称,而《历下亭·其二》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诗中的“济水来王屋,源泉处处清”描绘了济南的自然景观,其中“济水”指的是流经济南市中心的黄河支流,“王屋山”则是指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一座著名山脉。这样的自然描写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诗中的“柳岸鸣蝉急,荷风浴鸟轻”通过对声音和景色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江南归思缓,髣髴棹歌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海右亭仍在,城隅路不赊”,不仅点明了历下亭的位置,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和感慨。这一句中,“海右”通常用来指代山东地区,而“亭仍在”则意味着这座古老的建筑依然存在,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城隅路不赊”则暗示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
《历下亭·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深情的抒情,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展示了清代文人对于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